文明之花处处盛开,文明的力量在这里汇聚、绽放。街巷整洁,环境优美;美丽乡村,文明乡风;身边好人,弘扬新风……一个个文明创建成果呈现眼前,一个个文明故事经久流传,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美丽画卷在青海大地徐徐展开。
善行义举青海大地正能量满满
平凡人的故事感召平凡人的心灵。用深刻的思想启迪心智,用高尚的情感温暖心灵,一股股“爱心暖流”,温暖和激励着青海各族人民。
“从他们身上,不仅能感受到道德温度,更能找寻到一种前行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争做道德模范。”2018年12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主办的第三届“最美青海人”颁奖典礼现场,15位“最美青海人”称号获得者和10位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让现场观众深感震撼,为之动容、为之崇敬。
“真英雄,要向他们学习……”2018年4月22日中午,西宁市德源小区一名3岁的幼童掉进一口化粪池深井里,同住一小区的李明君正好经过,立即与妻子用腰带、衣服结成“绳索”进行解救,小区的住户听到呼救声纷纷参与到救援之中,孩子终于被救上来了,这时李明君满身污渍,全身不停地抖动,身上也多处擦伤。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广泛报道,李明君夫妻的英雄事迹传遍了青海的大街小巷,大家都被他们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
“乘客在我车上,我就应该对他们的安全负责,换做其他同事也会这样做的。”西宁公交集团四分公司86路车队司机朱生锦说。2018年10月23日,吃过午饭的邵女士和女儿一起出门,在曹家寨新村站乘坐一辆86路公交车。车辆刚开出站点没多久,邵女士的女儿突然晕倒,朱生锦立即拨打120并向全车乘客解释,让车上的其他乘客改坐后面的公交车。随后,迅速驾车带着邵女士与晕倒的女孩赶往距离最近的康乐医院,这一举动获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树立价值坐标,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一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中国好人榜”的先进典型:23载扎根藏乡安贫乐教甘做孩子们“妈妈老师”的刘秀青,坚守城市管理一线扶危济困文明执法的女城管常倩雯,17年来多次解救受困群众英勇无畏的消防战士马明义……他们身上闪耀的道德光芒,反映着新时代的文明认知,树起了一个个可亲可学的标尺,扬起了一面面向上向善的旗帜。
新风正气树起来文明创建放光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个个“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过去一年,我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推广文明信用工程、美德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婚丧嫁娶简办等经验做法,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助推精神脱贫。
党员干部全员参与,用行动践行率先垂范。2018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发出《海南州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行动中做到“十带头十严禁”》的通知,要求全州党员干部做到“十带头”“十严禁”。
2018年8月,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新庄村开展的移风易俗“新风行动”,使村里的殷万福家喜笑颜开,因为之前女方家里提出过10万元彩礼的事情,一家人正为此发愁。现在两家人在监督委员会的帮助下坐在一起沟通商量,彩礼降到4.8万元,最后小两口在家里办了宴席,一家人其乐融融。作为全国乡风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过去一年里互助县在广泛征求乡镇农村各部门单位及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互助县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破陋俗、树新风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今,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在我省各地全面铺开,渐入佳境。
“希望大家积极争做诚信理念的践行者。”2018年9月20日,全省“诚信兴商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组织开展“失信惩戒寸步难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信用交通”“抵制不合理低价游,明明白白去旅游”等10余项主题活动,通过信用产品展示、信用知识讲解、守信案例分享、失信典型曝光等,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树立“守信激励”和“诚信有价”的兴商理念,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制度规范,形成了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基本制度框架。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逐步形成。
深化文明创建共筑美好生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要做平凡小事弘扬和谐大爱,要用最美心灵成就最美家庭。”2018年3月7日,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妇联、省文联联合举办的“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展”在青海美术馆开展,在全省广大家庭中引起强烈反响。
过去一年,我省坚持创建为民,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
坚持重在创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特色更加鲜明。西宁市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设立了“创建日”、街长制等,有效推动创城工作常态长效,在街头新增设了139个志愿服务驿站站点,持续开展信息问询、文明倡导等志愿活动。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关于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为民减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了各界的好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通过各类媒体、理论宣讲、文艺创作、“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等全方位深入解读中国梦、新青海精神和新时代海西精神。海南藏族自治州全方位开展“白色污染”治理工作,全州各族群众文明素质有所提升。
海北藏族自治州评出“五星级文明户”以及示范户、标兵户共22408户,占到了农牧区常住人口的30% ,城镇常住人口的25%。黄南藏族自治州注重家风育典型,编发《家风助廉倡议书》千余份,征集挖掘家风家训200余条。果洛藏族自治州依托班玛县红军沟、州图书馆等国家和省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网上祭礼”等活动,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玉树藏族自治州利用“我们的节日”发放藏汉双语通核心价值观知识手册、开展“手绘价值观共绘创城图”、正能量微电影征集等主题活动,构筑共同思想道德根基。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600万各族儿女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铿锵有力的步伐,不断凝聚文明力量,奏响时代华章。
短评:做新时代“新青海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
时代在不断发展,时代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升华。“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是我们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登高望远”是新青海精神的灵魂,“自信开放”是新青海精神的主题,“团结奉献”是新青海精神的核心,“不懈奋斗”是新青海精神的品格。这四者之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青海精神的有机整体。
时光流逝,空间变换,但挥之不去的是一代又一代青海各族人民的忠诚之魂、坚韧之魄、赤子之心。长期以来,以“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为代表的青海精神,不断构筑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点的青海精神高地,为改革发展注入人性的坚韧、进取的力量,让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愈发铿锵。
铸造新时代“新青海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次精神状态的洗礼,也是一次发展动能的激发跃变。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新青海精神”,是每一个青海人,特别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身姿弘扬和践行“新青海精神”,将精神转化为动力,立足自身岗位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放大“新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让“新精神”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让“新精神”激励我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开创青海更美好的明天,需要全省各族人民弘扬和践行“新青海精神”。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精神之力、文明之光,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必将把青海建设成一个具有文明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民族团结之美、经济社会发展之美的大美青海。
故事传真:元旦才项和两位耄耋老人的故事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叫元旦才项,他是一位普通的牧民,却先后荣获第三届“最美青海人”“最美祁连人”“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提起元旦才项21年如一日、悉心收养、照顾非亲非故孤寡老人的事迹,那真是四邻八乡皆知,乡亲们竖起大拇指说:“元旦才项可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用自己的真爱和付出诠释着人间大爱。
今年44岁的元旦才项出生在黄草沟,作为家中长子,他很早就帮父母扛起了照顾弟妹、生产放牧的生活重担,锻炼出了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坚强意志。他不仅淳朴善良,而且乐于助人,村里不管谁家遇到了困难,他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1998年,元旦才项得知黄草沟村一社79岁的哈乐和三社68岁的伦多两位老人因没有子女而无人赡养的情况后,便带上了面粉、清油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去探望两位老人,当他看到两位老人睡在冷炕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状况时,随即产生了收留两位老人的想法。当时,元旦才项家中的境况并不宽绰,他和妻子仁青措说出想法后,妻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夫妻俩立马开始做起了准备,腾房间、买被褥……当元旦才项夫妇去接两位老人时,老人们起初说什么也不肯给他们添麻烦,但在元旦才项夫妻俩的再三坚持下,哈乐老人和伦多老人搬到了元旦才项家,自此受到了元旦才项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料。
由于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搬来不久后便相继失明,从此元旦才项夫妻俩更是对两位老人关怀备至,遇到天气好的日子,就会牵着老人的手在草原上走一走,散散心,碰到雨雪天,就陪老人在家里聊天,就连上厕所也为老人准备了便盆,防止老人跌倒或受到风寒。转眼元旦才项的大女儿升入初中了,需要到县城就读,于是夫妻俩在县城租了房子,带着两位老人一起到县城居住。两位老人长期生活在牧区,因此在楼房里住着十分不习惯,虽然两位老人嘴上不说,但元旦才项还是看了出来,他和妻子商量后,将女儿拜托给县城里的亲戚照顾,带着两位老人又回到了牧区的家。
到现在,哈乐老人已经100岁了,伦多老人也89岁了,他们经常对来串门的人说,“元旦才项虽不是我们的亲生儿女,但却胜似亲生儿女,我们为有这样的好儿女而感到知足和幸福。”如今,元旦才项和两位老人已成为至亲之人。上行下效,在元旦才项夫妇俩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3个儿女对两位老人也是极尽孝道,孩子们经常回来看望老人,端吃端喝,嘘寒问暖,还帮父母分担家务。
“我会一直照顾他们的,当然我也会老,但只要我一天干得动,我就会一天照管好老人。”元旦才项一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者: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