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关注 > 科技 > 正文

黄河水电“领跑”新能源发展

        2019-02-20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从建成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到2018年黄河水电风水光多能互补项目;从PERC电池下线到N型IBC电池及组件项目开工;从填补国内半导体应用材料空白再到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要战略机遇,从做强、做优创新型水电企业的一项项务实之举到开启智能光伏与储能技术新纪元……“因水而生、为电而兴”已然成了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近年来,黄河水电始终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核心位置,依托重大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成果惊艳亮相,频频震动世界,走出了科技强企的新路子。

  那么,黄河水电的过人之处在哪里?1月24日,记者走进了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公司。

  关键拐点——技术创新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行业力量的对比,也决定着各个公司的前途命运,如何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与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强势乃至领军之势,答案不言而喻。科技创新就得舍得投入,2018年,黄河水电共投资8761万元,完成科技项目45项,申请专利139件,获得授权专利81件,发布国家标准2项。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太阳能年辐射量达5800-8000兆焦/平方米,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2011年拉西瓦水电站建成投产之后,黄河上游的水电开发由高峰转入低谷,如何使黄河水电公司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依靠青海省的资源优势,进军新能源发电无疑是最佳方案。

  由此,黄河水电开始关注光伏发电行业。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拟出台1.15元/千瓦时的光伏标杆电价政策。黄河水电抓住机遇,建成当时全球单体最大规模的格尔木一期200兆瓦光伏电站。如此大规模的项目,让“黄河光伏”在业界一举成名。

  短短几年,黄河水电利用已有的制造业和水电优势,建成37座光伏电站,总装机388万千瓦,成为引领光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开发与运营商。

  由于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几年前,被行业内外认定为是垃圾电。为此黄河水电与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开展了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研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消除了业内对光伏电是垃圾电的认识。

  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电投集团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同时也被认定为国际领先,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8年6月,实证基地2万千瓦储能项目并网发电,“清洁能源+储能”或将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方向。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是黄河水电继研发大规模水光互补技术后的又一创举,为我国清洁能源提供了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也是青海乃至中国西部的一大储能高地。

  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激励公司通过技改激活内生动力的同时,黄河水电公司立足现有产业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存量。

  黄河水电进军新能源领域以来,短短七年,已从入行跟跑到行业领跑,成为率先在国内打造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公司,产业协同优势突出……

  2018年,黄河水电在加强产品技术研发上铆足干劲,不断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将P型常规电池工艺升级为N型PERT电池工艺,电池产能将达到每年400兆瓦,电池转换效率将提升至21.5%;将单面PERC电池成功升级为双面PERC电池,实现了双面电池技术的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1.55%。

  在这些科技创新的引领之下,黄河水电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8年完成发电量578.57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双轮驱动——技术与人才相得益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在实践中锤炼出的过硬的人才队伍,正使黄河水电的创新引擎加大马力全速运转。

  张治,黄河水电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说起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数家珍。“2018年,我们共验收科技项目18项,同比增加38.4%,完成省级成果评价15项,同比增加400%;其中8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7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他心里,科技创新正开创着黄河水电的新未来。

  2018年6月20日零时至29日零时,青海省实现连续9天216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刷新了自己保持的连续7天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在216小时清洁能源供电中,黄河水电一家发电量就占到了75%,是黄河上游地区无可争辩的“清洁能源之王”和“生态环保卫士”。

  216小时清洁能源供电,从技术角度证明了清洁能源实现全省供电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在全国也具有标杆意义,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的信心。据此,黄河水电全面开展技术的科技攻关,创新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跃升,取得显著成效。

  据张治介绍,公司在已搭建创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增加信息收集、需求分析的团队,并组织进行考核,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动态、产业技术创新进展和产业变革态势,及时评估和调整科技发展规划,并细化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促进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平途中的坎坷,而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公司董事长谢小平曾说道,“国家提倡‘产学研用’相结合,只有‘产学研用’联动,相互促进,才能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走进西宁城东光伏产业园,一栋外表“镶嵌”着太阳能电池板的“时髦”建筑格外亮眼,这就是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黄河水电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统筹社会优势科技资源,以科研项目协同研发、设备共享、人才资源共享,野外实证平台共享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杜邦、华为、清华大学、弗劳恩霍夫等知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在内的17个联合创新平台,成立了由院士及国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先后与阳光电源、天合光能、苏州中来等建立了1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创新工作室和创新中心,签订双边/三边联合创新合作协议8份。

  “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公司的科研合作走出国门,科技创新竞争力获得显著提升。

  发展新能源,既要解决“最先一公里”的技术创新,还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高效应用。2018年,黄河水电坚持“与巨人同行”,与华为公司联手发布了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成功研发了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黄河水电实现光伏电站成功应用“集中控制、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实时维护”的智能管理模式,孵化全球领先的智能光伏创新技术。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只有重视人才培养,才能确保基业长青。”谢小平说。为此,黄河水电在开展科研攻关的同时也努力破解青藏高原地区高端人才短缺难题,以科研项目为支点,以合作协议为纽带,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筑巢引凤,汇聚高水平领军人才,加快推进集成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作者:宋翠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