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国家卫健委网站3月18日消息称,根据当前防控形势和复工复产需要,防控组织专家对不同人群修订完善新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指引指出,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建议不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建议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候戴口罩。对于职业暴露人员也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重新评估、调整佩戴口罩的方式,有了更多的空间与必要性。过去一段时间,口罩作为医疗防护器械,其阻断病毒、稳定人心的作用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情势转换之后,如何在做好防控的同时理性摆脱“口罩依赖”,就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从专业主义角度审视,户外开放空间、一人独处期间等,本身就是不需要戴口罩的,这是科学也是常识。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一些专家还为此进行过科普,只是公众应者寥寥。许多人一刀切随时随地戴口罩的心态其实很好理解,也必须承认,这份防疫的警惕性、积极性来之不易。然而如今情况好转,合理戴口罩,应该更充分地宣讲和推广。
“普通公众无聚集、通风好可不戴口罩”,最新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所传递的信号是清晰而明确的,那就是全社会疫情扩散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已不需要为此恐慌,再无差别地进行全方位自我保护。让生活回归正常化,敢不敢、愿不愿分场合、分步骤地摘下口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什么时候配戴口罩”的指引,也体现出防控措施的能效度与精准化。
缺乏专业化的指南作为导向,会给谣言提供滋生蔓延的机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也是总体战、阻击战,在全民参与的这场战“疫”中,尤其需要通过细节来实现防疫的科学化、专业化,最终达到精准高效的目的。提出配戴口罩建议有利于防控更加精准,实现了防控措施的优化升级,也为提升整体防控手段的专业层次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