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十年来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

        2023-09-06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西宁视窗

分享到:

  7月4日,西宁市召开“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加快建设西宁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专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十年来在建设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

  十年来,西宁市聚焦构建西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2021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较2012年的627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相继引进比亚迪、中复神鹰、晶科能源、高景、丽豪、阿特斯等知名头部企业,锂动力电池、光伏制造、合金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初具规模,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首个光伏智能工厂200兆瓦N型电池项目、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为积极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年均增长13.4%,对全省贡献率达7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

  新增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

  十年来,西宁市着力推动服务业向多样化发展,持续增加高品质供给,不断释放需求潜力,新增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商业网点达58家,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带10条,成立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并连续召开联盟年会,以河湟文化(西宁市)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

  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启动建设,丝绸之路(青海)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71.6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7.6%,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0%以上,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达58.5%,服务全省的能力显著提升。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2家,评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37家。建成12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西宁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200公里,农村电网4000余公里。

  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8倍

  十年来,西宁市聚力优结构、挖潜力,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高投资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投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有力支撑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至202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万亿元,年均增长13.1%。

  海湖新区崛起,湟中撤县设区,多巴、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3%,提高12.2个百分点。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重大路网项目,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昆仑路立交、凤凰山快速路、西塔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全市新建城区道路里程151公里,新建绿道465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12.9平方米,市区交通拥堵系数自2016年起降低了41.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7.42件

  十年来,西宁市加大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实施“双倍增”行动,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92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硅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探索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锂电池隔膜、电子特种气体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诺德4.5微米铜箔、半片双玻双面发电组件关键技术研究领跑同行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