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关注 > 财经 > 正文

“十三五”这几年

        2019-02-20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持续不减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多的不可预见性因素,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积极探索“一优两高”发展新路径,有效落实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全省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发展环境愈发向好,发展成果更多惠民,发展方式根本性变革之路全面开启,我们朝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从主要发展目标看】

  ——体现生态保护优先的目标取得新突破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全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两项指标均完成国家年度下达目标。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预计达到86%以上,县城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2.3%,万元GDP用水量累计下降18%,非化石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6.2%,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8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4.4%;3年累计新增建设用地1.82万公顷(27.26万亩)。3年累计全省营造林面积90.4万公顷,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8%。

  ——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呈现新亮点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总量比2011年翻了近0.78番(比2010年翻了1.09番),“十三五”前三年年均增速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美元。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十三五”前三年年均增速9.5%。

  2018年,服务经济主导地位开始凸显,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71% ,较“十二五”提高12个百分点;全省接待游客达到4204.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

  预计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7万元/人,比2015年增加1.1万元/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4.5%。

  ——体现高品质生活的目标实现新提升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57元,同比增长9.2%,“十三五”前三年年均增速9.5%,高于经济增速和全国增速,提前实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和比2011年翻一番的全省“十三五”规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水平的8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水平的71.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2015年的1.27:1和1.44:1分别缩小到2018年的1.25:1和1.41:1。

  2018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预计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全科医生数分别达到6.4张、2.6人和2.08人;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累计完成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建设18.71万套,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及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23.7万套,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十三五”总工程量的97%;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7万人,实现农牧区贫困人口脱贫45.3万人。

  累计建设高原美丽乡村1500个、打造美丽城镇48个;全省城市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接近9平方米,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86%;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78.8% ,农村集中供水率接近75% 。

  ——体现创新驱动的目标催生新动能

  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53% ,互联网普及率达93% ,全省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1件,各类科技成果登记达518项;全省科技服务机构达850家,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认定省级众创空间53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3家。

  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分别达到415家、167家;实施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667名,分别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高级督导人才2220人和50人。

  【“十三五”这几年完成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搭建起“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和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批标志性、支柱性的规章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全国首个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形成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经验;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挂牌。

  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区域综合治理工程;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青海蓝”“青海清”重现高原;启动农牧区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打好环保督察攻坚战。

  ——创新创业驱动发展势头良好

  培育形成了海西国家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中藏药、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锂电创新型、西宁东川工业园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电子枪主要装置“大功率高频高压电源”首次实现国产化,世界规模最大的电解金属镁生产线试车成功,电池级碳酸锂产能居全国第一。

  推进“百项创新攻坚”、“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政策体系;新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实现零的突破。

  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省内活动;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态势

  印发实施了《青海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出台青海实施方案“1+N”体系,“大西宁”建设拉开序幕。

  三江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更加和谐,具备了整体打造、共同构筑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基础条件。

  研究出台了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等一系列组合性政策文件;行政区划调整统筹推进。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三次产业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半壁江山。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稳步建设,太阳能发电量居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达到1208万千瓦。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