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关注 > 财经 > 正文

“十三五”这几年(2)

        2019-02-20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服务业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财政增收主要来源;旅游名省建设步入快车道,“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发展布局加快形成;金融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4%;开通西宁—南京全程冷链示范线路,推动“青货出青”,建成京东·青海扶贫馆等省级电商平台。

  三大园区及15个重大产业基地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3%,已成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三医联动,三级医联体(医共体)全面组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综合监管等制度;多层次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出台解决无户口人员问题实施意见,实现省内居民户口迁移网上流转、身份证异地办理;有机整合新农保和城居保,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出台文改《实施方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意见》等一批改革举措;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首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持续深化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级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组建任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方案制定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全部取消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价格、电力体制、公车等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共治局面逐步形成,大市场监管机制初步构建。

  ——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构建

  陆续开通7条国际新航线,先后开行3趟中欧班列,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顺利开行首列“南向通道”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累计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4个,投资总额6.26亿美元。

  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52.8亿元,培育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14家。

  成功举办青海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毯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论坛和中国(青海)·土库曼斯坦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圆桌会议;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并封关运营。

  共落实援青资金51.75亿元;先后与30多家央企对接,累计签订1900多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

  ——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

  累计实现25个贫困县摘帽、1455个贫困村退出、45.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 。

  学前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4%、88%和42.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7%;开启“部省共建”青海大学、 “省校共建”青海师大新模式,青海民族大学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全面开启省内东部地区对口支援青南教育工作,推进国内大学“团队式”帮扶我省本科高校实现全覆盖。

  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完成了我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与国家系统对接,跨省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各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状况明显改善。

  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0%。

  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7.06万套;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省级“三馆”开馆运营,州市级“三馆”和藏区“两馆”全面建成;民族舞剧《唐卡》在全国多地巡演,电影《天慕》打破了近5年西北地区主旋律影片的最高票房。

  西宁、海西、海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西宁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玉树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

  ——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高速公路市州全覆盖,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高速公路(含一级)里程达39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格库、格敦铁路加快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向西开放大通道优势不断形成;西成铁路先导工程开工,我省正在加速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果洛机场正式通航,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祁连机场通航运营, “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全面形成。

  数字青海、宽带青海建设加快推进,西宁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上线,宽带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全省首个扶贫大数据监督平台投运。

  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启动实施,全省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达到84%,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53% ,“绿电9日”连续供电再创世界纪录,世界上第一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通道—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青藏、青新联网相继建成,青海电网750千伏骨干网架初步形成,果洛三县联网工程圆满完成,“电力孤岛”并网,实现了大电网县域全覆盖。

  “引黄济宁”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建成通水,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蓄集峡水利枢纽加快实施;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黄河沿岸四大水库灌区工程积极推进。

  【新青海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十三五”以来,持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研判,统筹促进履行重大责任、紧抓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的协调,科学把握速度总量质量、空间时间人间、保护发展民生、自身周边全局的关系,青海发展的指导思想、阶段性特征、发展战略、发展路径、总体布局、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新时代治青理政内涵极大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社会治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新青海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经验:

  ——用足用好国家重大政策是青海发展最大机遇

  面对国家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应有方、措置裕如,努力把政策机遇的“真金白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青海在国家发展大局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巩固和提升,开创了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履行责任挖掘潜力是青海发展最大价值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把握最大责任、最大价值、最大潜力的关系,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努力挖掘生态潜力、持续加力绿色发展,初步构筑起了绿色发展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志。

  ——科学开发利用资源是青海发展最厚底蕴

  高举“绿色牌”、着力走“绿色路”,切实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有力推动了自然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区域竞争新优势。

  ——勇攀改革高峰是青海发展最强动力

  秉持“青海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不能落后”理念,统筹改革方案制定和改革举措落实,推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方案相继推出,改革在推动发展中的优势日益显现。

  ——努力扩大开放是青海发展最佳路径

  紧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展会赛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扩大,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连接丝绸之路的枢纽功能有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不断丰富的“新精神”是青海发展最宝贵财富始终以“两弹一星”精神、 “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鼓舞和感召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精神”,已不断成为激励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作者:省发展改革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