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8)》(下称《公报》)。副省长田锦尘作新闻发言,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进展情况及愿景展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解读《公报》主要内容。
发布会指出,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全面落实试点要求,对照中央提出的“三区”目标压茬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通报表扬。
两年多来,我省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在探索中不断把试点工作推向前进。深化体制改革,确立了绿色建园、科技建园等十大理念,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基本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精简县政府组成部门,形成了园区管委会与县政府合理分工、有序合作的良好格局。优化功能布局,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强化制度建设,编制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基础设施等五个专项规划,1+N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研究建立了包括标准体系在内的15个管理体系,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等。构建共享机制,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全面实现园区“ー户一岗”,共安排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资金4.8亿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并在稳定草原承包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草原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坚持开放建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巧女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同时,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并先后投入22.5亿元,重点实施了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展望未来,今后一个时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到2020年,将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运行顺畅;到202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更加优良,形成一整套并独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服务、管理和科研体系,生态文化发扬光大;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公园,实现对三大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成为生态保护和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
发布会介绍,《公报》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也是2019年全面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综合评估工作和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基础,其分三大板块十个部分:即前言、主体部分和综述,分别是阐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意义和发布公报的重要性,系统梳理围绕体制试点总体进展、管理体制、生态保护、制度建设等八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经验等。
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积极研究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融合推进的新路径,坚持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制度法治建设,创新建立牧民参与共建机制,打造科技人才支撑平台,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和宣传推介,为青海国家公园省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作者: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