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开局起步,新作为新气象新篇章】 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

        2021-05-08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近年来,青海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领域创新发展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突破,接下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全省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呢?记者专访了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莫重明。

  记者:“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有哪些成效和亮点?

【开局起步,新作为新气象新篇章】 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 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

  莫重明:“十三五”以来,我省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春油菜、马铃薯、牦牛藏羊高效繁育和“黑土滩”治理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突破,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开展水光互补和风光热储技术攻关,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多能互补发电基地,首座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并网发电。充分发挥科技先导和示范引领作用,研制成功国内最大吨位的多功能模锻压机重大装备,建成蓝宝石、光纤预制棒等新材料生产线。国际首条高品质多晶硅万吨级生产线和世界最薄的万吨级电解铜箔,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持续开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开发出金属镁、高纯氢氧化镁、金属锂和电池级碳酸锂,建成国内最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我省自主研发的降糖新药“梓醇片”获得国家中药一类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实现了青海自主研发一类新药零的突破,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等藏药产品单品产值过亿元,枸杞、沙棘等浆果生物医药类新产品达13种。

  数字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457家、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68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第27位。

  记者:从全省科技创新角度来说,如何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莫重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站位、找准定位、明确方位,制定好《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科学回答好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青海创新发展、如何实现青海创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紧紧围绕全省“十四五”总体布局,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2021年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莫重明:2021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起航之年,在我省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全省科技工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充分发挥国家大院大所和高校科研团队作用,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生物医药和高原种质资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动青藏科考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改革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开展“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国内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来青海开展技术攻关,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四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省部会商、省院合作和科技援青等机制,深入开展东西部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吸引调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科技人才向青海集聚,为我所用。

  五要强化民生保障科技支撑。积极推进高原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中藏药和生物医药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开展大健康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与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壮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者: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