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切实承担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6月28日,省直机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暨“党建红 生态美”故事分享会圆满举办,全面展示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结合学习贯彻主题教育,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直各单位以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坚决扛牢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体现青海担当、彰显青海作为,切实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
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我是一名放下了手中牧鞭,吃上了‘生态饭’的生态管护员,我为自己现在的身份感到非常自豪。”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成林多杰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经历五年多的试点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设实施,顺利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累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作为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三江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都在不断优化升级,现在像成林多杰一样的生态管护员有17211名,每个月他们都会进行四次巡护,每次两到三天。他们自发组建了摩托车队、汽车队、马队等巡护队伍,每次巡护拿着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把所有看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都记录下来,同时,每两周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垃圾清理工作。
他们的身上浓缩了我省党员干部群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的时代精神。现在三江源的生态恢复效果显著,藏羚羊的数量从之前不到2万只,已恢复到现在的7万只左右,并且三江源生物链现已形成良性循环。
青海湖作为青海省的“金名片”,也是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从2002年资料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仅4183.75平方公里,且水位正以每年13厘米的速度下降,到2022年,青海湖面积扩大近300平方公里,湖岸线向外推进300多米,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湖水资源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流域面积稳定增加,野生动物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入推进“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融相生新路径,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守护好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已经成为全社会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
祁连山国家公园在九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省级保护区晋升到国家级保护区再到国家公园试点区三级跳式的跨越发展。今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结合主题教育,着力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向着奋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高地、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的目标奋勇前进。
创新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绿色数字化发展之路
青海是生态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105万亿元。为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省自然资源厅地矿局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创新走出一条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发展之路。为了矿区绿化,金辉矿业深钻细研、科学研判,最终形成了在不用客土的前提下用“乔、灌、草混合种植”“苗木深埋”“青稞加披碱草混种”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绿化技术,成功在矿区种植各类绿色植物60余种,打破了“若不用客土,矿区不可能长树长草”的神话。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花园式矿山”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派新景象。同时,通过“绿色矿山”建设增加的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80%以上,破解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大难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藏高原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省绿色矿山达110多家,其中省级、国家级绿色矿山4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