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金色世界”绿色发展折射柴达木之变

        2022-06-22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西宁视窗

分享到:

  大时代衍生大理念。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亘古的柴达木盆地在穿越历史中,身逢盛世,拂去岁月尘烟,显现旺盛生机,迸发活力希望。德令哈,作为这块辽阔之域上的参照坐标,其绿色发展足迹,映衬出新发展理念为柴达木带来的沧桑巨变。

  绿色发展由表及里,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活化历史场景中,以理念之变、路径之变、思维之变,校正发展轴线,重布发展棋局,再铸发展之魂,使这座有着“金色世界”美名的瀚海之城,以高质量发展迎向新时代光束的滋养,绽放金色光泽,奔向金色梦想。

  时已至夏,五月的瀚海戈壁唤发生机。就在不久前的四月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组织近千人,将一棵棵耐旱的树苗植入沙坡……这是柴达木人年复一年、一茬接着一茬干,以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大逆转的一个缩影。

  “十年磨一剑”,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德令哈已经不再是海子的诗句中“一座荒凉的城”,以绿色之名,向外界传递生态之美、发展强音。

  绿色发展集聚新动能,释放新活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新兴产业乘势而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主线贯穿瀚海之城。而这座城市每一个前行的绿色足迹,都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给柴达木盆地带来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绿色打底,瀚海之城现绿洲

  出德令哈市区向西南方向行进约20公里,在一片灌木丛比肩接踵的开阔区域间,这里设置着尕海镇的一个林业生态管护站,4名林业管护员都是家住周边村庄的农户,54岁的韩永禄是其中一员。

  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的韩永禄说,眼前一望无边的灌木丛,以前都是盐碱滩和荒漠地,经过多年栽植耐旱耐碱植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丛丛灌木林和诸多沙生植物,就像一堵堵防护墙,挡了风,固了沙,也改善了盐碱土壤,不但保护了远处的农田,连周边村庄的农户也不像以前风里来、沙里去,感到日子好过了许多。同时,聘到这里当林业管护员,每月都有收入挣到家里,两人一班倒换着回家,还能顾上家里的农活。

  新发展理念在落地生根中对德令哈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生了实效。

  据德令哈市林草局相关人员介绍,近十年来是德令哈林草生态建设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黄金阶段”,通过逐年加大对柴达木梭梭林、哈拉湖自然保护区、尕海湖、可鲁克湖、柏树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使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土地扩大趋势有效遏制,强化现有天然林地、防风林带、农田林网的保护和恢复,下力气抓好城镇造林绿化和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大力营造城市景观林和高原生态林,不但使德令哈市的林草生态建设实现了“脱胎换骨”,而且在柴达木的戈壁滩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尤其是近年间,伴随德令哈市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增造林指数一路上扬,森林覆盖率达到10%,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由此德令哈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延伸开来。

  绿色之路上的艰辛跋涉换来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斐然成效。

  在成效的背后,是这片“金色世界”矢志不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在成效的背后,是这座瀚海之城举全市之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以使命和担当,为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绿水青山的“祖国聚宝盆”提供了强力支撑。

  绿色作笔,万顷戈壁绘彩图

  家住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西滩村的村民刘文明,对自家庄稼地里的收成算出了一笔账:以前种小麦、油菜等各类作物时,地里的产出除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箱底里留不下多少余钱。后来把种庄稼换成了种枸杞,地里的产出却翻了几倍,以前的“温饱田”变成了“增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