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宁视窗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青海乐都区瞿昙镇:春耕生产好图景

        2022-05-1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西宁视窗

分享到: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的春日来得稍晚一些。期至四月,沉睡的土地开始被唤醒,春耕生产全面铺展,瞿昙山乡处处披新绿催新芽,生机勃勃。

  撂荒治理耕地变身“新样子”

  春耕期间,瞿昙镇通过农户自种和流转,不仅复耕了撂荒地,而且在扩面的基础上,通过片区联动、区域协调,规模化种植油菜、马铃薯、燕麦等作物,进一步提质增效,确保土壤育肥和生产效益同步促进、同步提升。

  “田地不骗人,庄稼不哄人。”张国善是窑庄村的种植大户,在他看来种地大有可为。今年春耕,他承包了600余亩(1亩≈0.067公顷)山头复耕地,种植了马铃薯、燕麦、豌豆等。

  “坡地旱作种植产量低,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左右,青稞、燕麦等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梯田种植随着轮作倒茬,土壤条件改善、蓄水保墒能力增强,马铃薯亩产至少可增加500公斤,杂粮亩产增加50到100公斤不等,总的来说,亩均效益能增加500—700元……”坡地种植和梯田种植的效益差距在他心里有一本实实在在的账。

  “复耕梯田好好育肥,几年光景就是成片成片的良田,到时候种啥成啥,美着哩!”关于种田,张国善也有他自己的心得。土壤条件差的地,他都种上了燕麦,燕麦虽然产量不高,但对土壤环境和人工管护要求低、依赖小,而且效益可观,还能改良土壤,是极好的选择。

  同张国善一样,撂荒地复耕之后明显攀升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一批合作社和种植户参与到复种中来,马铃薯、油菜、杂粮等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撂荒地“种什么”“谁来种”的问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1500余亩撂荒地全面完成复耕复种,撂荒地变身“希望的田野”。

  稳产保供鼓足农业“面袋子”

  立足传统种植区位优势和片区建设战略目标,瞿昙镇形成了马铃薯、油菜、富硒蔬菜和富硒杂粮四大千亩种植区。

  近年来,着眼于结构调整和产量提升,“青薯9号”“青薯10号”马铃薯因耐寒、抗病、高产等特性,成为了瞿昙镇万千农户种植首选。魏家、隆国、段家、杨家等村通过种植技术推广,基地试点项目推进,种植面积均超千亩,通过串联协作、互通销路,形成了优势种植区,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今年,我承包了300亩地种马铃薯,比去年多了近100亩,销路好,不愁卖。好多人看品质高、市场行情好,也开始承包土地搞种植,我还帮他们对接销路,帮着卖洋芋!”赵世林是隆国村党员,也是种植大户,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提及马铃薯种植,他言语间满是喜悦,“这两年,政府给我免费发了地膜,补贴了农药和有机肥,使用时还有技术人员指导,我们不光种地操心少了,这收成还节节高咧!”

  马铃薯产业在今年春耕时期便已显示出强劲势头。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占据了全镇种植业发展的“半壁江山”。而节水农业技术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的深入推进,在推动种植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订单种植开辟增收“金路子”

  围绕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和示范区建设,瞿昙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特别是项目带动兴起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让订单式农业在瞿昙镇大放异彩。

  因集体经济发展和扶贫产业车间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性生产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合作社(作坊)+农户”发展模式衍生的生产原料订单式种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

  “今年我们和磨台、浪下、朵巴营、斜沟门等15村续签了油菜供销协议,种植面积近600亩,比去年多了180亩。最近,油菜已陆陆续续种植完成,今年的原料有保证了。”徐家台村集体经济项目“瞿景”榨油坊负责人徐世林,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本村和周边油菜种植户收购原料,通过订单合作,保证质量、稳定供给,实现了集体经济创收和普通群众增收两相促进。据悉,通过订单种植,油菜产量预计将增加5.25万公斤,户均收益近800元,农户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